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合设计制造的一系列轻型战斗机,各型累计生产约2.3万架。在二战的硝烟中,它们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与德机展开了激烈对抗,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时俱进的拉式成员 ??在拉式家族中,第一位走上战场的成员是诞生于1940年的拉-3,是二战初期苏联最好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苏联缺少铝材,拉-3为全木质结构,外形修长流畅,轻巧美观,自重仅有2.65吨,最大时速558千米,航程647千米,配有1门20毫米机炮、1挺12.7毫米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从性能到火力,拉-3都可以与德国的me-109相抗衡,因此战争一开始就被立刻派往战场,产量也迫于战争的压力不断提升,共有6528架出产,是1942年冬季大反攻的主力机种。 ??拉式战斗机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其在二战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它的与时俱进。拉-3问世不久,由于苏联水冷发动机数量有限,苏联最高统帅部就决定将其优先用于雅克式飞机,拉-3被迫停产,格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离开了设计团队。然而,拉沃奇金并没有气馁,而是采用可靠性更高的空气冷却式发动机,称为拉-5。 ??拉-5的功率增加了55%,最大时速增至650千米,机头装有2门斯伐克20毫米协调式机炮,每门携弹200发,6000米以下中、低空综合性能已超过当时德军主力机种me-109d2,也优于同时期欧美战机。1942年6~12月,首批1129架拉-5下线,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力挫德国的me-109、ju-87等战斗机,扭转了苏联一溃千里的局势。1943年,发动机性能和机身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的拉-5Φh问世,在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战的5天内,就击落德机936架。二战期间,共有1万余架拉-5飞往战场,成为苏联的主力战机之一。 ??1943年,拉沃奇金还推出了时速高达680千米的拉-7。拉-7在武器方面升级为3门23毫米机炮,而且具有更优异的爬升性能,仅需4.5分钟就可以从地面飞到5000米高度。此外,拉-7的发动机在冬天无需热水就能启动,非常适应苏联的寒冬气候。飞机还能在未经碾压的土跑道上起飞,具有很强的战场适应性。拉-7共生产了近6000架,是苏联卫国战争后期的主力机型。 ??二战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拉沃奇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又研制了全金属战斗机拉-9、远程战斗机拉-11、喷气式战斗机拉-15、后掠翼飞机拉-160等,但随着和平的到来,这些飞机的产量和影响力也大大降低。 ??同盟国空战王牌阔日杜布 ??二战时期的天空战机密布,无数王牌飞行员相继涌现,但要论反法西斯战线中表现最为卓越的飞行员,苏联的伊凡尼阔日杜布当之无愧。 ??阔日杜布于1920年6月8日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小山村,在肖斯特化学工艺学校学习时加入了当地的航空俱乐部学习飞行,1940年在苏联的备战浪潮中进入歼击机航校。虽然成绩优异,但一心向往战争的他却被留校任教,直到1943才进入战场。 ??满怀壮志的阔日杜布在第一次战斗中遭遇的却是下马威。1943年3月26日,他驾驶拉-5执行护航任务,与德军飞机遭遇。满腹经纶但缺乏战场经验的阔日杜布完全无法实施有效攻击,结果在6架me-109的围追堵截中狼狈逃回,座驾被炮火严重损毁而报废。但阔日杜布并未因此消沉,凭借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和技术储备,他很快适应了战场,并刻苦研习,不断创新战法,显示出过人的战斗能力,以至于德军一听到阔日杜布在天上的消息,就会军心大乱,仓皇逃窜。 ??有一次,阔日杜布驾驶拉-7飞到柏林,遇到了美军一架b-17轰炸机,当时为b-17护航的p-51“野马”将其误认为是德国飞机,对阔日杜布发起攻击。p-51是人类活塞式战斗机的顶级作品,性能远超拉-7,然而结果却是两架战机均被阔日杜布击落,一名飞行员被打死。虽然这是一次不幸的误击事件,但阔日杜布的战斗才华却显现得淋漓尽致。 ??在短短2年出头的空战岁月中,阔日杜布累计战斗出动330次,空中战斗120次,击落敌机62架,甚至包括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这一战绩不仅在同盟国中居于首位,而且他自己从未受过伤,堪称奇迹,被誉为“伟大卫国战争中诞生的巨星”。 ??1985年5月,阔日杜布被晋升为空军元帅。阔日杜布曾驾驶的一架拉-7机身被图上62颗银星,至今仍留在俄罗斯加加林空军学院供后人瞻仰。 ??天才设计师拉沃奇金 ??很难想象,创造拉式奇迹的天才设计师拉沃奇金却是一个业余航空爱好者出身。1918年,18岁的拉沃奇金参加了红军,1920年退役后,在莫斯科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开始参加航空俱乐部的业余活动,1929年进入航空工厂,开始协助飞机设计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人关注到这位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员,直到1938年,拉沃奇金与格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利用业余时间根据国内外图纸研制了木制歼击机拉-1。1939年,该机试飞成功并投产,虽然评价一般,但拉沃奇金的才华却得到了认可。他升任为设计局局长,开始自主研发战斗机。 ??此后的拉式飞机使拉沃奇金的才能与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许多苏联王牌飞行员的赫赫战功都是来源于拉-5和拉-7,他们对拉沃奇金充满了敬意。后来成为苏联空军元帅的著名飞行员波克雷什金曾说道,拉式飞机虽然比雅克飞机大,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机动性和其他作战性能,在与各种梅塞施密特和福克式飞机作战时非常出色,在火力和特技飞行方面甚至有所超越。拉沃奇金还经常与波克雷什金等一线飞行员进行交流,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去,使拉式飞机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战斗力。 ??二战后,拉沃奇金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巡航导弹、冲压发动机、无人机的研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拉沃奇金本人于194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被评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1960年6月9日猝然离世。 ??1.8 东方昙花:日本零式战斗机 ??在太平洋战争的前两年,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可以说是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名字。它不可思议地具备了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强、火力猛、航程远等诸多优点,是人类飞行史上首架性能超过陆基战斗机的舰载战斗机,被日本称为“东方战斗机的骄傲”。 ??日本歼击机之路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渐跻身于世界军事大国的行列,在歼击机方面也不甘落后。其中,作为老牌重型机械制造集团的三菱公司从1920年开始,就在英国的指导下研制飞机及发动机和飞机,是日本海军作战飞机的主要供应商。1935年6月,三菱公司研制出96式舰载战斗机和96式双发陆上攻击机。96式舰载战斗机在3200米高空时速达到480千米,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舰载战斗机,甚至在陆基战斗机方面也是名列前茅。96式战机很快被投入到对中国的作战中来,也使日本在飞机制造方面摆脱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一跃成为航空大国。 ??然而,此时的战斗机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不断刷新着战斗机的各个参数。尤其是在入侵中国的战争中,空战并不如日本预想得那么顺利。虽然当时的中国空军既缺乏飞机、补给,又缺乏经验、训练,但中国飞行员的斗志和英勇毫不逊色于以顽强著称的日军,而且中国所用的美制鹰式2型、3型等战斗机在性能方面也与日军飞机不相上下。尤其是后来得到苏联制伊-15、伊-16以后,日军在原本差距悬殊的中国空军面前占到的便宜越来越少,甚至在1938年的武汉空战、成都空战中损失惨重。针对当时的战局和未来可能的更大范围作战,日本迫切需要一种高速度、高机动性、大航程的新型战斗机。 ??其实,从1937年,日本就提出了研制新机的要求,但因条件苛刻,只有三菱公司接受了招标。1938年,三菱公司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开始了新式战斗机的研制,主要设计师就是主持96式舰载战斗机研制工作的崛越二郎。2年后,新机试飞成功并被日本海军采用。由于1940年正好是日本皇纪2600年,因此,新机被称为零式战斗机。 ??独树一帜 ??零式战斗机小巧别致,长9.06米,高3.05米,翼展12米,在必要时也可以改装为水上飞机。该机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气泡座舱盖和可投弃式大型副油箱的战斗机,前者为空战中的飞行员提供了最佳视野,后者使战机可以在延伸航程的同时根据作战需要减轻载重而增加机动性(抛弃副油箱),因此,也被后来的战斗机所沿袭。此外,该机首次采用了全封闭可收放式起落架、电加热飞行服、20毫米航空机炮、恒速螺旋桨等技术,尤其是20毫米航空机炮的火力远胜于当时其他战机普遍使用的航空机枪,使零式战斗机在服役初期占尽火力优势。 ??由于该机研制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长途奔袭中国内陆的轰炸机进行护航,因此,零式战斗机采用了多种方式减轻自重而增加航程。例如,该机的主桁梁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日本住友金属”,抗拉强度和抗疲劳强度都大大优于常用的硬铝材料,大大减小了截面尺寸和主桁梁重量;而且飞机在多个组件上钻孔来减轻自重,甚至在铆钉使用上都省了又省,不得不用的铆钉也由标准的3.5毫米减为3毫米。同时,三菱公司还破例采用了其竞争对手中岛公司的大推力发动机,使零式战斗机时速高达534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斗机之一,而且航程可达到3000千米,可以从日本在武汉的空军基地往返全中国几乎所有战场,所有相当于同时期主要战机航程的2倍以上。 ??同时,这种轻巧的机体也赋予了零式战斗机极高的灵活性,垂直、平面机动性都高于同时代西方战机,1分钟内可爬升850~936米,爬升6000米仅需6分钟,而苏联的伊-16则需要15分钟。零式战斗机的转弯半径很小,使自己很容易咬住敌机而敌机很难从背后咬住自己。在空中格斗中,敌机经常被绕得晕头转向,感觉对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加之其火力强大的20毫米航炮,在问世之初的太平洋战场上,零式战斗机几乎成了美军的噩梦,很多美国飞行员见到了这个画有红色圆圈的小飞机就放弃了归航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有了航母这种海上起落平台,但西方国家一直认为舰载战斗机受到跑道长度、存放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性能上不需要追求陆基战斗机的标准。而日本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理念,认为舰载战斗机需要与陆基飞机大量交战,在水准上不能落后,因此,零式战斗机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性能超过陆基战斗机的舰载战斗机。 ??战场兴衰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45架零式从中国台湾起飞,将空气调节阀开到最小,螺旋桨转速调到最低,以省油50%的高危险超低速飞行方式奔袭800千米,为53架轰炸机护航,袭击了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等驻菲美军目标。此时的战场还没有空中加油技术,美军完全无法相信没有航母作为依托的日本能从如此超远距离实施攻击,机场上整齐排列的战斗机被日军肆意轰炸。少数升空的战斗机突然发现,护航的日本零式战斗机完全未曾见过,看似轻小却威力惊人,在空中具有难以想象的灵活度和火力,结果,美军在一天内就损失了108架飞机,而日军仅损失了7架。 ??1942年2月19日,23架零式与50余架美军p-36、p-40型战斗机在婆罗洲上空激战,结果美军损失近半,而日军仅损失了3架。在一个月后的爪哇岛空战中,零式战斗机在近两周的时间内以40余架的损失击落了550架盟国飞机。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零式战斗机在为第一波轰炸机护航,以零损失击落了美军迎战的全部26架“野猫”战斗机。1942年9月中旬,一架由零式战斗机改制的水上侦察机从伊号25潜艇上起飞,两次飞临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布兰科角,投下4枚67千克燃烧弹,成为历史上外机对美国本土进行的唯一一次空袭,震撼了整个美国。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零式战斗机几乎都是从上千千米以上的距离起飞,为日军轰炸机护航,向美军驻扎的岛屿发起袭击。相比之下,前文提到的二战名机德国的me-109,航程仅400千米,飞到伦敦打个转就被迫返航,如果me-109有了更大的航程和英国飞机纠缠,不列颠空战的历史恐怕将要改写。 ??在侵华作战中,零式战斗机一投入战场就扭转了伊-15、伊-16带来的空中优势,开始肆虐在中国领空。1940年9月13日,13架零式战斗机护送36架轰炸机袭击重庆,中国空军派出34架伊-15、伊-16拦截,结果一场激战过后,中国空军13架飞机被击落,11架受损,10人牺牲,而日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为惨重的损失。一位返航的飞行员含泪叹息“飞机差得太多了,根本还不了手”。1941年3月14日,日军在对成都的轰炸中又击落了8架中国飞机,8名中国飞行员牺牲……这种空中一边倒的状况直到1941年8月美国“飞虎队”和新式战斗机到来后才有所改观。据统计,零式战斗机在抗日期间共出动529架次,掩护过2600架次以上的攻击机或轰炸机对中国内地进行轰炸。 ??然而,零式战斗机的长处也就是它的短板。在过于追求长航程而减轻自重的同时,它的自我防护性能做出了重大牺牲。例如,盟军飞机虽显笨拙却很“皮实”,在空战中挨上几枪几炮都扛到飞行员跳伞,甚至有时被打得满身窟窿也能回家。而零式战斗机大量使用重量很轻的铝合金,机体很容易燃烧和解体,加上没有采用自封闭式油箱,一旦被枪击中就会空中爆炸,被盟军戏称为“空中打火机”。最可怕的是,这种快速爆炸使得飞行员没有时间逃离,导致日军损失了大量的飞行员。 ??这些弱点在1942年6月,美军得到一架完整零式战斗机后暴露无遗,加上美军f6f、p-47、p-51等更先进战机的问世,“零式”的优势也逐渐消失。从1942年末,日军在空战中开始连连失手,而且损失巨大,尚缺乏科技工业实力的日本却再无更新型号的出现,逐渐丧失了制空权。零式战斗机最后慢慢变成了臭名昭著的自杀式武器,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零式战斗机生产了超过1万架,是日本产量最高的军事飞机。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作为太平洋初期性能最优异的战斗机,该机无疑对战局起到了深远影响。而且该机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的依赖,被公认为日本飞机设计的里程碑式产品和日本科技制造实力的重要体现。 ??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 ??“神风”特攻队是二战后期日本发展的一种自杀式特别攻击队伍。1281年元朝忽必烈入侵日本的远洋舰队被一阵台风意外摧毁,日本认为这是天皇所赐神风,“神风”特攻队的名字由此而来。 ??1944年10月美军反攻菲律宾时,日本海军中将大西泷治郎发现日本第5基地航空队能仅有不到100架飞机能作战,因此决定使用零式战斗机装载250千克炸药对美国舰船实施俯冲撞击(其正常载弹量仅为60千克)。其实,自杀式撞击本不是新鲜事,各国都有英勇的飞行员在自己无法返航时选择玉石俱焚,但好端端的多架零式战斗机从天而降,令美军毫无准备,结果,10月22~25日的800架自杀飞机炸沉了2艘航母和3艘驱逐舰。 ??自此以后,日军变本加厉,在后面的硫磺岛、冲绳岛等战役中大量使用“神风”特攻队,武器也从零式战斗机扩展到“樱花”有人驾驶飞行炸弹“、回天”载人鱼雷“、彗星”俯冲轰炸机等。二战后期,日军总计出动4000余架次,损失飞机近1300架,炸沉美军34艘舰船。自杀式袭击深刻反映了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穷途末路的绝望心态和落后的战术技术,已经遭到了各国的批判,与纳粹德国的集中营一样,成为二战时期最阴暗的角落之一。 ??1.9 p-38“闪电”:山本五十六的铡刀 ??在人类战斗机历史上,p-38是一种外形奇特的“双身怪物”,看上去像是两架并在一起的连体飞机,装有驾驶员的中央机身很短,两个长引擎分列左右,后方各有一个尾翼。该机装甲厚实,火力猛烈,战场生存力极强,与日本零式战斗机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是因为猎杀了山本五十六而名垂史册。 ??空中坦克 ??p-38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军用飞机,绰号“闪电”。1937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研制一种能在6100米高度以时速580千米飞行的截击机。豪尔赫博德和克莱伦斯约翰逊带领着洛克希德设计小组很快交出了设计方案。1939年1月27日,p-38成功首飞。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约翰逊说服了美国当局,将这款截击机改造成为当时战争更需要的攻击力更强的战斗机。改造后的p-38长11.5米,翼展15.9米,高3米,最大起飞重量近10吨,实用升限1.3万米,装有1门备弹150发的西斯潘诺20毫米机炮和4挺备弹各500发的12.7毫米机枪,并可携带火箭发射器或炸弹。 ??1942年,p-38投入实战,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足迹遍布整个二战战场,但使用最为成功的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相比小巧而柔弱的日本零式战斗机,p-38明显具有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和更快的速度。该机的厚重和结实赋予其强大的战场生命力,其双尾撑结构能迅速吸收异常振动,油箱、尾翼等容易遭到打击的部位多有重叠,一般的炮弹和机枪难以造成致命毁伤。 ??1944年6月的一次战斗中,一架p-38与一架德国me-109相撞,结果,me-109失去机翼即刻坠毁,而p-38在失去了一侧的尾翼和螺旋桨后居然返回基地,并成功降落。在一次对日作战中,一架p-38遭受了日军密集的火力打击,身中100多处机枪和5处炮弹,一侧翼尖也被削去了近1米,竟也摇摇晃晃地飞了回来。坚固的p-38无疑是美国诸多王牌飞行员钟爱的座驾和日本飞行员的眼中钉。日本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说p-38是“最不愿意浪费炮弹的对手”。 ??狙杀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4日清晨,美国海军情报部截获了一份绝密电报:gf及属员将于4月18日上午8时由拉包尔出发,9时45分在巴莱尔机场降落。经过破译,gf身份被确定为美国人恨之入骨的山本五十六,他一手导演了珍珠港事件,令美国太平洋舰队险些全军覆没,早就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偶像和美国的肉中刺。得知此消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和罗斯福总统一致决定实施狙杀。在精心策划的猎杀行动中,p-38可以说是美国唯一能够胜任的机型。它航程较长,可达1800千米,而此次任务往返航程为1600千米;另外,该机火力强大,而且枪炮安装在机头位置,适于进行迎面战斗。 ??根据电报内容,山本座机为三菱1型轰炸机,由6架零式战斗机护送。为此,美国派出了18架p-38战斗机。为了隐蔽,机队以15米超低空贴海飞行700千米,通过了日本占领区,在规定时间抵达巴拉尔。一向以守时著称的山本果然准时出现,然而尾随其后的却是黑压压的上百架零式战斗机,敌我战机数量立刻发生了逆转。负责掩护的p-38立即爬高,将一群零式战机成功诱引过来,2架p-38成功甩掉副油箱,向山本座机冲去。此时的每一架p-38都受到数架零式战机的围追堵截,但两位驾驶p-38的“杀手”飞行员奋不顾身,死死咬住山本座机,终于将其在丛林上方击落。低空飞行的山本根本无法跳伞,当场毙命。 ??p-38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近1万架,直到后期p-51“野马”等战斗机出现后,才逐渐退出。2007年11月15日,人们在英国北威尔士海滩的沙石中间发现了一架完整的p-38战机。据考证,该机造于1941年,1942年9月27日由24岁的罗伯特埃利奥特少尉驾驶,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飞往欧洲西北部执行战斗任务,途中因燃料故障迫降在英国北威尔士海滩上。虽然当时埃利奥特成功脱险,但他于3个月后在战斗中牺牲,使得该机的去处无人知晓,在沙石中埋藏了65年之久。 ??p-38叛逃风云 ??在二战史上,马丁蒙蒂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名叛逃的飞行员。 ??蒙蒂出生于美国一个极度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深受种族主义、纳粹主义和极右翼煽动性言论的影响,后来因生计加入美国空军,期间又被反共反苏的宣传所感染,决定加入德国对苏作战。1944年10月13日,一架p-38刚刚完成检修,蒙蒂成功获得了试飞批准,驾机上天后立刻调转航向,最终降落在意大利米兰附近的荒野中。德军还不及做出反应,蒙蒂就高举双手走出飞机,被押解到审讯室。 ??经验丰富的德国空军主审官汉斯夏弗被蒙蒂搞得一头雾水,因为他与其他被俘美军飞行员迥然不同,既不反感美国,也缺少有价值的信息和文件,而且提出的要求是对苏联作战。对此个例,德军认为蒙蒂是一名间谍而非投诚者。于是马丁蒙蒂被关进了战俘营,二战后被美国接收。关于战俘营里的故事版本很多,有的说是蒙蒂一直是一名普通战俘,有的说蒙蒂被作为宣传工具在柏林宣读反动资料,也有的说蒙蒂加入了党卫队投降美国。而那架崭新的p-38也成为德国人的“宝贝”被仔细研究,等到美国人找到时,已经伤痕累累,直接被扔进了废品堆。 ??之后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戏剧色彩。二战结束后,美国军事法庭居然没有发现蒙蒂的被俘实际上是叛逃未遂,于是在轻微处罚后恢复了其军籍,1948年以上士军衔退伍。不久,在当年主审蒙蒂的德国人夏弗后来也移居美国,配合了美军的一系列调查行动,蒙蒂当年的叛逃过程真相大白。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叛国、偷窃贵重军用物资拘禁了蒙蒂。按美国当时的法律足以判其死刑,但蒙蒂的辩护律师成功地利用其叛逃目的争取到减刑。最终,马丁蒙蒂被判处28年徒刑,1977年获释。 ??1.10 p-51“野马”:活塞战机的巅峰之作 ??二战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对战斗机来说,可谓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时代。在战争的压迫下,先发者制人,后来者居上,一型胜过一型的飞机不断被推向战场,其中的巅峰之作莫过于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 ??意外之喜 ??相比众多名机,p-51的诞生颇具有戏剧性。前文提到,日渐衰败的英国在20世纪20~30年代疏于国防,在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消极怠慢与国际上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差距甚远。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以后,英国终于有了严重的危机感。幸好,英国民间的爱国人士们在政府觉醒之前研制出了“喷火”战斗机,可与德国的me-109战机相抗衡,但数量实在不够用。英国人不得不向美国求助,准备购进数百架柯蒂斯p-40战斗机。 ??然而,繁忙的柯蒂斯公司产量已经达到了瓶颈,美国的交货速度实在是赶不上欧洲战火的蔓延速度。急不可待的英国政府于1940年春派出一个飞机采购团直接跑到美国,找到北美飞机制造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金德伯格,希望能帮助赶制一部分p-40。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着实不是什么资深航空企业,可金德伯格却拒绝了英国的请求,因为他坚信,美国当时所有战斗机都不是德国me-109的对手,生产再多的p-40也是徒劳无功,而且他可以用比生产p-40更短的时间,研制出性能更好的新型战斗机。 ??金德伯格看似狂妄的断言其实有着深厚的资本。金德伯格不仅是优秀的商人,还曾做过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其团队中的埃德加舒默德还曾在德国梅赛施密特公司工作过。1938年初,金德伯格曾亲赴欧洲近距离调研当时各国的作战飞机。二战爆发后,他四处搜集各方作战报告,得到了上述结论,并有了初步想法。将信将疑的英国人很快便看到了新型战机的图纸。金德伯格承诺120天完工,而且他的团队果真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品质。1940年10月26日,轻型战斗机p-51试飞成功,兴奋的英国人将其命名为“野马”,一下子就定了321架。p-51于1941年开始交付,1942年开始正式执行作战任务。 ??豪气野马 ??p-51机头纤细,机身线条流畅简洁,有效减小了飞行阻力,其尺寸与德国的me-109、英国的“喷火”以及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相似,但合理的气动布局使载油量增大了3倍,航程超过1000千米,因此非常适于为远程轰炸机进行护航,突破了长距离空袭安全性方面的瓶颈。该机首个型号a型最大时速627.5千米,升限9600米,爬升6000米仅需9.1分钟,两个机翼前缘装有4挺勃朗宁mg53-212.7毫米机枪,各备弹280~350发,并可携带数枚132~250千克炸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p-51不断升级,速度、爬升率、航程、武器装备等也有了大幅提升,超越了二战中所有战斗机。 ??其实,p-51的高空机动性比不上“喷火”,防御性不如p-47,但它很好地将这两个重要性能进行了折中,生产和维护成本又低于“喷火”和p-47,且盟军正值战略大反攻阶段,急需可执行高速远程护航的战斗机。p-51各型共计生产约1.5万架,在技术上和实战上都完全匹配了盟军的军事需求,被评为二战主力战斗机中最优秀机种之一,是盟军制空权的象征。p-51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最卓越的战斗机并不需要各个指标都超越群雄,而需要综合性能达到最优,最符合时局所需。 ??正如p-51的缔造者金德伯格所预期,p-51比美国所有其他战斗机都棒,结果,不仅英国人大喜过望,美国人自己也垂涎三尺。在最初为英国生产的150架中,美军居然扣掉了一大半,只将57架真正交付。后来,美国订购了越来越多的p-51,各个战斗机大队也相继换装了“野马”,以至于最初为英国人生产的p-51慢慢变成了美军的象征。 ??辉煌战绩 ??p-51的参战经历写满了胜利与辉煌。1942年8月19日,英军的两架“野马”潜入被德军占领的法国境内,利用该机优异的超低空性能,在距地3米的距离对德军步兵狂扫。面对天上的攻击,地上的德军毫无还击之力。德方2架fw-190战斗机来攻击时,p-51又从超低空距离甩开敌机,并将对方打掉一架。1944年3月6日,美军上百架p-51与600架p-47在柏林大空袭中与德机激战,41架德机被p-51击落。接下来,p-51成为为轰炸机护航的主力飞机,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英苏间穿梭轰炸等重要战斗行动。德国虽然也在不断更新战斗机,但综合性能终究无法战胜“野马”,制空权完全被同盟国掌控。据统计,在欧洲战场上,p-51出动13873架次,投弹5668吨,击落敌机4950架,击毁了4131个地面目标,自己共损失2520架。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在初期空战中风光无限,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于1940年推出了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强、火力猛、航程远的零式战斗机,使美军飞行员一见到零式战机就几乎放弃了归航,而p-51的到来彻底终结了“零式”的嚣张。p-51在零式战斗机引以为傲的各个参数上都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而且安全防御性能远远高于零式战斗机。日军飞行员屡战屡败的噩梦开始了。1945年1月11日,美军第71战术侦察机大队第82中队刚换装p-51,比尔肖莫中尉在空中遇到了由12架战斗机和1架轰炸机组成的日军机群。在悬殊的数量对比之下,肖莫先是利用爬高俯冲从上面打掉了4架战斗机,又钻到轰炸机下方从机腹将其击落,接着追赶2架试图逃跑的日机将其击落,仅用6分钟完成了0:6的战绩。在战争末期,p-51进驻硫磺岛,在袭击日本本土的行动中为轰炸机护航或实施直接突击,此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太平洋上空的p-51几乎完全是在进行“表演”。 ??p-51的优异性能使其在战后仍继续服役,即使到了喷气式飞机时代,“野马”还活跃在部分战场上,在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等国的空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是生命力最为持久的活塞发动机战斗机。 ??1.11 me-262:坎坷的喷气式战斗机鼻祖 ??正是因为活跃在二战战场上的几乎都是活塞式飞机,人们经常认为喷气式飞机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产生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德国的me-262和英国的“流星”都是出现在二战战场上的喷气式战斗机,其中,me-262出现时间更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性喷气式战斗机,但它的诞生和发展充满了坎坷。 ??活塞式发动机与音障 ??当我们今天提起战斗机的时候,“超音速”、“喷气式”可能都是最常谈到的关键词,而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二战期间的名机最高速度都是600千米/小时左右,与现在所经常听到的超音速(高于1126千米/小时)相距甚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动机。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研制的飞机大多使用活塞式发动机,利用汽油、柴油等燃料产生的热力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用产生的压力驱动螺旋桨,但推进效率在飞行速度高时急剧下降,限制了飞机速度的提升,直到人们研发了喷气式发动机。喷气式飞机利用燃料产生的气流高速喷射产生动力,驱动飞机前进,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而这正是战斗机所梦寐以求的特质。此外,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机身、机翼、尾翼等部位会产生激波,使飞机阻力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障”。因此,空气动力学家和飞机设计师们研制出薄机翼、窄翼展、翼身融合等先进的飞机外形,终于将声音抛在飞机之后。 ??生不逢时 ??德国的喷气式飞机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德国以梅塞施密特公司和海因克尔公司为首的航空企业陷入了追求“高速”的竞赛漩涡之中,工程师们敏锐地发现了活塞发动机在速度上的“瓶颈”问题,开始研究喷气式推进模式。1939年8月27日,海因克尔公司研制的he-178完成首次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然而在此时,稍快一步的me-109已经成为纳粹德国的主力战机,而且1939年9月1日,he-178上天后的第5天,德国使用me-109成功发动了对波兰的闪击战。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军方进一步认可了me-109,竟愚昧地将he-178扼杀在了摇篮中,觉得不等he-178装备,战争就已经结束,he-178的研制就此终止。 ??虽然喷气式飞机遭到了军方否认,勤奋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就此放弃。梅塞施密特公司继续进行秘密研制,于1941年组装出兼有活塞式发动机和喷气式发动机的“双元动力”me-262。军方也终于听到了飞机专家们的声音,相信自己的敌人早晚也会造出这种飞机,同意继续研制该机。但在首次试飞中,me-262的两台喷气式发动机就双双停车,最后还是靠备份的活塞发动机逃过了机毁人亡的结局。这无疑给了me-262当头一棒。工程师们不得不更换发动机,调整机身结构。1942年7月18日,取消了活塞发动机的me-262终于飞上天空,并创造了800千米/小时的速度纪录。 ??可叹的是,此时的德国面对盟军越来越严峻的空中威胁,人力、物力、财力都捉襟见肘,在航空工业上已经不再像10年之前一样锐意进取、百花齐放了。当时很少有飞行员能够自如驾驭如此高速的新型飞机。在me-262第一次成功试飞时,试飞员也是冒险采用了非常规方法,才让飞机离开地面。1942年8月17日,军方派出的试飞员因操作不当在起飞时失事,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斗机不仅没有被批准投产,而且失去了研制的优先权,再次被希特勒政府束之高阁。 ??灾难般的“新生” ??时间转眼到了1943年5月22日,31岁的战斗机部队总监阿道夫加兰德在雷赫林试飞场亲自驾驶me-262试飞。他采用点刹的方式使飞机成功离地,被该机箭一般的速度、强劲的爬升能力和稳定的驾驶感觉所深深震撼。在加兰德的力荐之下,军方派出资深航空专家重新评估了me-262,各方终于认可了喷气式飞机才是未来战场的主宰,“弃儿”获得了新生。 ??1943年11月26日,希特勒在因斯特堡亲自观看me-262飞行表演,突然向身旁的梅塞施密特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它可以带炸弹吗?”梅塞施密特回答:“任何飞机都可以带炸弹。”于是,好战的希特勒立刻兴奋起来:“闪电式轰炸机终于诞生了!” ??这貌似是对me-262的偏爱,实际上是me-262的另一大灾难。轰炸机需要更高的负载力和航程,这都不是新生的喷气式发动机所擅长的。虽然me-262的机体结构做出了改变,也无法满足挂弹高速俯冲的需要。更糟糕的是,飞行员的水平也无法驾驭这种“闪电型”轰炸机。在1944年8月初的对法轰炸中,9架me-262轰炸机在路上就因飞行员无法适应“全负载”飞行而损失了4架。因此,用me-262去轰炸,着实是希特勒一厢情愿的想法。 ??强弩之末 ??1944年4月,在盟军的大轰炸之下,加兰德再次推出me-262,声称“宁愿要1架me-262,也不要5架me-109”。军方终于默许了me-262战斗机的生产。幸好,梅塞施密特公司一直没有停止对me-262战斗机型的研制,很快便造出了新机。7月25日,me-262战斗机首次参战,在慕尼黑上空遇到一架正在拍照的英国蚊式螺旋桨侦察机。蚊式飞机开出663千米/小时的速度,本以为可以轻松摆脱,却一下子被me-262追了上来。英国人完全没有见过这种没有螺旋桨却速度惊人的怪物,赶忙转了几圈逃命去了。到了10月,me-262被用来拦截美军b-17轰炸机。日渐熟练的飞行员很快拓展了战果,一个月内就打下了22架敌机,自己包括事故在内损失27架。 ??me-262的威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产量也开始提高。1945年2月末,me-262一个大队在一周内就击落了45架重型轰炸机和15架战斗机。3月18日,me-262在柏林上空击落美军25架轰炸机和5架战斗机,而同时参战的活塞式战斗机却毫无战果。这些无疑深深震撼了同盟国。相比于箭一般的me-262,盟军的螺旋桨飞机仿佛在空中抛了锚,立刻陷入被屠宰的阴影当中。 ??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太晚了。强弩之末的德军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发展me-262的黄金时期。长期秘密发展而临阵赶制的me-262只剩下了速度。此时的德国也没有时间来训练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即使驾起了me-262,也鲜有能力进行空中机动作战,其攻击力远远小于威慑力。此外,失去制空权的德国不得不领受美军针对喷气式飞机加工厂的大量轰炸机,成千上万吨的炸药如雨点般洗礼着厂房和基地,起飞跑道上落满了大小弹坑,近千架me-262没来得及上战场就在轰炸中化为灰烬……而这对于世界来说也许是件好事,战后不少人推论,如果me-262能早一年参战,二战后期的天空归属则成为未知数,二战的进程恐怕也将改写。 ??虽然me-262在二战中没有像众多活塞式飞机一样的辉煌战绩,但它是第一种实用型喷气式战斗机,称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不为过。作为喷气式飞机的第一只“小板凳”,me-262本身研制过程就充满波折,作战性能相当不成熟。二战结束后,德国由于战败而被迫关闭了梅塞施密特的飞机生产线。美苏两国则争先从德国抢夺专家、数据、零件甚至整机,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出成熟的喷气式飞机。可以说,me-262用自己的悲剧换来了喷气式飞机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二战盟军的喷气式战斗机—“流星” ??几乎紧随me-262的脚步,英国也推出了喷气式战斗机“流星”。 ??在整个二战期间,“流星”仅有几十架参战,而且没有击落敌机记录,因而产生的影响较小,但它却创造了一项为人称道的奇迹。1949年6月13日,德军开始使用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有翼飞航式v-1导弹参加空袭,英国则派出“流星”升空拦截。此时的“流星”飞行时速可达675千米,比v-1导弹快出51千米,因此完全可以追上v-1并展开攻击。采用“咬尾攻击”的方式,“流星”在整个夏天击落了十几枚v-1,直至v-1逐渐销声匿迹。勇敢的英军飞行员迪恩曾在炮击失败后直接追上导弹并等速伴飞,然后将自己的一侧机翼插入v-1翼下,猛然压杆,将v-1直接掀翻,上演了一出“空中摔跤”的好戏。 ??作为二战期间盟军使用的唯一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流星”也算是喷气机的元老,而且由于它是战胜国的作品,在战后自然受到追捧和青睐,生产线持续到1954年,共计生产3900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曾进口。 ??1.12 米格-15:朝鲜上空的利剑 ??1950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朝鲜半岛上空飞行的是清一色的美国f-80喷气式战斗机和p-51战斗机。经历过二战的美国飞行员驾驶着先进的战机,将制空权完全掌控,因为他们的对手朝鲜空军只有寥寥一百余架老旧螺旋桨飞机和几乎为零的空战经验。直到11月,美国人发现一种陌生的歼击机经常从f-80和p-51旁边高速掠过,将自己远远地落在后面,不久后,还打下了一架b-29轰炸机。这种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新式战机就是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作,时速超过1000千米的苏联制米格-15战斗机。 ??惊恐的美军赶忙调来最新的f-86喷气式战斗机来应对,从此朝鲜战场上空不再是美军的“独角戏”,数百架飞机的大厮杀时常上演。 ??苏联首架喷气式战斗机 ??正如上文所述,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是德国于1942年研制成功的梅塞施密特me-262,但当时技术并不成熟,加上战事对德国日趋不利,该机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获得了德国的技术,争相展开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开发。1946年,苏联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分别研制出雅克-15和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两机属于“过渡”机型,时速仅为800~900千米。之后,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利用各方已有成果,对米格-9进行改进完善,于1947年开发了米格-15战斗机。1948年,苏联完全实现了发动机国产化,米格-15进入量产,直至1954年停产,累计生产约16500架,是战后生产量最多的战斗机。 ??米格-15长10.1米,高3.7米,翼展10.1米,最大时速为1070千米,是世界上首批时速超1000千米的飞机之一,1.55万米的最高升限和50米/秒的爬升速度也超过了同时代其他机型。该机机身呈圆筒状,机头是一个大圆孔,也就是发动机的进气口,水平尾翼在垂直尾翼高处,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被美国人称为“柴捆”。米格-15的火力非常凶猛,机翼下的挂架可携带火箭或炸弹,机头下方装有1门37毫米机炮和2门23毫米机炮,备有200发子弹。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装备37毫米机炮的战斗机,炮弹射速高,穿透力强,可打穿世界上所有飞机装甲。 ??朝鲜空战 ??米格-15最初被大量部署在莫斯科周围进行首都防空。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曾调拨一批米格-15及飞行员支援我国对抗国民党的袭扰飞机。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我国的争取和战局的逼迫下,苏联开始为朝鲜战场提供米格-15歼击机。随着米格-15的登场和f-86“佩刀”的加入,为期两年半的朝鲜空战拉开了帷幕。 ??苏军防空军部队先后有12个师7万多人使用米格-15到朝鲜轮战。然而,出于政治考虑,苏军在1953年以前都对此严格保密。米格-15机身和飞行员着装都与朝鲜空军相同,空中通话也用朝鲜语,作战空域严格限制在三八线以北地区。尽管这样,苏军一共出动了超过6.3万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其中,阔日杜布师共击落敌机258架,其飞行团长叶夫根尼佩佩里埃维击落敌机达23架,是二战后成绩最好的飞行员。第69防空集团军的夜航团团长阿纳托列卡列林少校击落敌机9架,是夜战战果最高的飞行员。 ??对于我军来说,这场现代化的喷气式飞机搏斗却是飞行员的战场首秀,但经验丰富的美军并未占到多少便宜。在1951年1月21日首次作战中,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15阻截20架f-84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将其中一架长机击伤;1月29日,又有16架来袭的f-84,李汉此次更加注重战术合作,与其他7架米格-15一起展开对抗,击落击伤f-84各一架。两次交手中,我军无一损失,取得了3:0的战绩。 ??1956年7月,美军开始实施“空中绞杀”战,出动1.4万余架飞机轰炸朝鲜北方交通线,企图切断中朝军队的后勤保障,空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战场上的米格飞机超过了500架,空战规模也发展到200~300架,美军损失了越来越多的先进飞机和王牌飞行员。 ??据不完全统计,在朝鲜战场上,以米格-15为主的志愿军空军部队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其中包括211架最先进的f-86“佩刀”,击伤敌机95架,自损231架。志愿军中涌现出了先后击伤、击落敌机8架的一级战斗英雄